阳澄湖“湖区经济”高水平发展探新路

日期 : 2024-02-08 作者: 成功案例

工艺要求

  1.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阳澄湖不仅有肥美的大闸蟹,还有旖旎风光和悠久历史,更有环阳澄湖区域的人们持之以恒奋斗、积极探索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环阳澄湖区域的“湖区经济”发展新态势正是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力走在前、做示范的一个缩影。本期“新型智库”专版特刊发苏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和邀请专家所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通过对环阳澄湖区域的走访调研,让更多人关注阳澄湖、关注“湖区经济”在苏州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湖区越来越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功能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武汉东湖、成都兴隆湖、东莞松山湖、嘉兴湘家荡等,都在有意识地谋划和布局“科学技术创新空间”。苏州环阳澄湖科创圈包含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昆山市和常熟市四个板块,其科创载体密度、人才密度以及创新生态优势在全市都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区域之一,在创新要素流动及创新载体联动上也具备协同发展和深层次地融合的基础。

      产业基础厚实。突出“硬字当头”,环阳澄湖板块在滋养产业成长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磁场效应、带动效应,一批未来产业也超前得到布局。相城区先行先试打造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工业园区成为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区,常熟汽车、新能源和声学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成势,昆山聚焦“2+6+X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优势显著,一个蓄能强大的科创板块正呼之欲出,科创湖区“硬科技”成色也将进一步显现。

      科创载体有支撑。以苏州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国字号”、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阳澄湖两岸科创区、高铁新城长三角国际研发中心、苏州产研院常熟创新基地等科创载体为牵引,打造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一批高精尖科研及产业孵化项目得以落地转化,让环阳澄湖成为苏州面向未来的一张科创名片。

      构建世界级创新湖区,打造“环阳澄湖科创圈”,是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的策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业已成为环阳澄湖各板块的发展共识,并需要在协同机制构建、创新载体支撑、创新集群培育、创新人才引留等方面不断发力。

      一是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一方面,打好融合协同载体空间等资源要素“组合拳”,在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实施、重大活动协同组织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开发联同、招商联动、税收分成、跨区科技成果转化补偿等四个板块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公共资源政策协调和监管协同机制。

      二是培育发展板块创新集群,共建一体化创新体系。首先,梯队化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数字法人”科创板,把科技服务贯穿于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通过“网格化”摸排、梯队化培育、专项政策扶持等形式,打造金字塔式科创企业团队;其次,精准化开展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组织形式,向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征集“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高精尖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再次,打造数字化的经济下产业创新集群的承载空间,加快建设新兴起的产业科创服务中心节点,进一步形成节点辐射、轴带支撑的创新网络扇面,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承载转化。

      三是共建科创平台,集聚发展动能。依托环阳澄湖区域先进的制造业基础、科学技术创新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争取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落地,争取省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孵化器等载体布局;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整合科研院校、高等院校力量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层次地融合、无缝对接。

      四是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首先,打实“政策牌”。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技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和薪酬体系,制定长周期、全方位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其次,打好“载体牌”。把优秀科学技术人才凝聚培养与重大科学技术任务、重大科研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载体建设支撑人才成长;再次,打优“服务牌”。为科学技术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资源调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人才落户、就医、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

      作为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苏州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争当引领示范。阳澄湖地区是苏州资源禀赋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依托丰厚的生态本底、农业禀赋和文化资源条件,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以出台《阳澄湖地区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围绕“生态澄湖、诗意水乡”总体目标,着力“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

      一是布局文化赋能“先手棋”。环阳澄湖片区结合区域特色,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精准融合红色资源、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等板块,导入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增强片区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匹配度,以老街、文旅特色村落、乡村博物馆、乡村故事馆、民俗馆、艺术课堂等为重点,打造古今辉映多彩串珠的文化格局,以片区化、主题化促进农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差异化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昆山巴城已连续举办8届重阳曲会,持续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相城区阳澄湖镇、昆山市巴城镇、常熟市沙家浜镇形成“环阳澄湖生态文旅发展联盟”,围绕文旅共融、特田共绘、农业共兴、环境共治四大篇章,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务实合作。

      二是破局科技赋能“关键棋”。近年来,相城区紧抓全国河蟹“蟹业云”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契机,充分整合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优势和农业大数据服务优势致力于养好“科技蟹”;常熟持之以恒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多年来与省内外多家涉农高校保持常态化合作,不断推动校地产学研、农科教深层次地融合;昆山的张浦镇大力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赋能乡村振兴,涌现出一批以文创金华、科创尚明甸、水乡姜里为代表的特色村庄;苏州工业园区的极目机器人公司深耕智慧植保“飞防”,具备全球领先的双目视觉感知和控制技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是走活产业高质量发展“妙手棋”。环阳澄湖片区做精特色产业,做强产业链条,将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的艺术生活内湖乡村产业体系,推进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民宿、阳澄文创、都市农业等四大创新集群融合化、矩阵式发展,形成全景体验,共探绿色化、智慧化、融合化、矩阵化、一体化“五化”路径,打造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共育阳澄湖品牌。昆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百行动”,推进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梅山猪三大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规划以现代渔业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常熟“虞文化”与“渔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展示区;相城区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罗氏沼虾、大口黑鲈等特色水产业全力发展智慧渔业,围绕优质稻米、蔬菜、果品等产业,壮大智慧农业产业集群。

      四是统筹城乡融合“组合棋”。苏州始终致力于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城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标志。阳澄湖地区以水为媒打造生态绿色发展的新高地、以人为本打造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示范、以城带乡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全力推动环阳澄湖片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全面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江南鱼米之乡。近年来,相城区以重点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产业集群;昆山以规划管理一体化、要素配置均等化、发展机会平等化、发展成果共享化等“四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所有非流动人口的全覆盖。

      五是落子党建引领“制胜棋”。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相城区以“党建链”带动乡村“振兴链”,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将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加快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高水平发展。阳澄湖镇坚持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以坚强的“组织链”驱动产业链稳步向前,围绕大闸蟹产业链成立了阳澄湖镇大闸蟹电商党支部、阳澄湖渔家乐协会党支部等行业党组织,实现党建引领在养殖、加工、销售、文创、旅游等全链条全覆盖。

      随着苏州市《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阳澄湖地区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规划》发布和实施,环阳澄湖片区将立足独特优势,结合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发展理念,构建田园水乡生活典范,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苏州样板贡献澄湖力量。

      阳澄湖是苏州境内第二大湖泊,也是“四角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水产资源、湿地资源等资源丰富。环阳澄湖地区涉及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常熟市四地,多年来,四地格外的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纷纷采取多项措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推进区域生态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规划为引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环阳澄湖地区系统谋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施出台保护规划,制定保护行动方案,全力深化保护行动。针对阳澄湖生态治理、空气质量改善、污染防治等问题,实施发布了《相城区环阳澄湖综合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州市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昆山市环境质量“提质增优”六大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常熟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区域生态生活环境改善工作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相城区三地共同制定发布了《阳澄湖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行动方案》,合力推进阳澄湖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保持阳澄湖区生态活力。

      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环阳澄湖地区多次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力实施生态优化活动,推动区域水环境持续向好。相城区以控源截污、源头治理为主要方式,强化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淘汰整治重污染企业,实现阳澄湖心断面水质优良。苏州工业园区以智慧赋能水环境治理,构建覆盖全区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体系,通过自动运行系统实现“两厂一网”的一体化运行,成功达到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省考断面全部优于Ⅲ类水质。昆山市以建设幸福河湖为出发点,推进达标区建设,加强港口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市域内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常熟市以高水平发展为主线,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全面治理,取缔围网养殖,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在区域水生态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可持续为根本,强化湿地保护修复。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蕴藏着丰富的ECO服务功能价值,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相城区以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为着力点,逐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强湿地资源巡护与监测,加快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湿地与湿地公园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苏州工业园区从湿地保护小区与人工湿地建设两方面发力,在保护湿地的同时,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昆山市根据不同湿地类型,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开展植被恢复工程、鸟类栖息地修复项目等多种措施,因地制宜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常熟市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以全面保护为原则,注重小微湿地与乡村湿地的建设与修复,积累的湿地保护常熟经验向全球推广。

      以创新为动力,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环阳澄湖地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强区域内产业绿色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相城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建设,构筑制造产业创新带。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公司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培育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建成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昆山市持续压减落后产能,加大环保投入,聚焦于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等绿色低碳产业。常熟市着力于“354”产业格局构建,高效整治散乱污企业,生态化改造三废排放,大力扶持声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绿色产业。

      加强一体化保护,共建美丽阳澄湖。环阳澄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主体、多区域、多层次,未来应坚持一体化保护与发展思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共建美丽阳澄湖。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片区并开展相应工程建设。加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常熟市四地联动一体化保护,共谋保护方案,协力提高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监管、评价一体化发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园区,是指围绕特定产业领域,并针对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特点,搭建高度聚焦的产业载体及配套体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用精细化的运营服务去解决企业真正发展痛点的产业园区。环阳澄湖区域在特色产业园建设上已成效初显,阳澄数谷、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常熟百度智能云“AI+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等先后落成并有效发挥功能。下一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把特色产业园作为推动环阳澄湖区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助推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特色产业生态。其一,聚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存量园区升级。选择符合战略性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且仍有进一步集聚发展的潜在能力的特色主导产业立园。存量产业园的重塑,要基于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资源,并对头部企业、核心平台等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围绕产业创新链、供应链,导入新研发、新场景和新生态,推动存量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同时要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生产系统和集群知识系统协同升级。因地制宜布局湖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长、价值链强、供应链稳定的湖区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数字+文体+旅游”产业生态圈,提升文旅产业“含新量”,凭借阳澄湖地区浓厚的文化基础与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打造休闲旅游文化品牌。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紧扣“创新”和“产城”,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基础,全力发展高端医械、科技服务等特色产业。其二,着力产业集聚发展,构筑产业ECO。对特定产业链进行详细的解构分析,绘制清晰的产业链节点图,选准可作为产业切入点的产业链环节,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以设计、研发、孵化、制造、检测、培训、交易、展示、国际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等产业链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特色产业生态系统。

      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培育园区创新动能。首先,以产业集群、产业投资政策、研发氛围等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以产业投资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让创新成果有机融入产业链发展。以特色产业园的企业为主体,加强与一流科学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产业链建设人才库,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建立广泛链接,培养和储备高品质人才。使园区成为特色产业研发人员、前沿知识、原始创新、新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密集区。其次,强化创新服务配套,推动创新协同升级。整合利用政府、企业、高校等的科研资源,打造融前沿交流、原始创新、研发技术、公共检测、设备共享、技术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创新支撑平台。针对园区特色产业特征和需求配套个性化运营服务,为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可以提供研发工具或设备、分析评估或检验测试等服务,提升园区创新动能,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以数字化技术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基于CIM数字底座构建数字孪生智慧园区平台,在“物联通、数据通、业务通、服务通”的基础上,融合园区空间载体、产业生态、企业画像、产业图谱等多维信息,实现园区物理、社会、产业、数字空间的全要素融合。一方面,激活数据要素,打破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所有的环节数字壁垒,实现“CIM+规建管运服”全过程数据贯通与业务循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优质高效的运营服务。依靠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的运营服务,积累产业生态资源,拓展互惠合作空间,提升生态圈层影响力,塑造园区品牌。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分析园区运行规律、洞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精准赋能园区产业精准招商、供需对接、科学运营决策、运营风险管理等,促进园区的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

  • 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