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截至2022年底,该国光伏和风力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65%。中国在风力和光伏发电及储能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和建设经验,近年来不少中企热情参加澳大利亚新能源项目建设,双方新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为澳大利亚推进绿色转型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北方向驱车约2小时,记者来到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牧牛山风电场。据中国电建澳大利亚发展有限公司、牧牛山项目公司总经理王晓林介绍,该风电场共建设安装48台与澳国家电网连接的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4年来累计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为6.3万户当地家庭提供清洁电能。
塔州是澳大利亚唯一的岛州,当地政府制定的环保标准很严格。记者正常采访期间,曾两次偶遇一对袋熊母子在悠闲地觅食,似乎并不在意周围来往的行人。牧牛山项目风电场运维经理西蒙·威廉姆斯向记者介绍,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项目在施工前对风电场范围内的珍稀树木进行标记,以减少和避免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无法避开的动物巢穴采取保护性搬离措施;对擅长攀爬和挖掘洞穴的袋貂,升压站建立了3.09米高、埋入地下0.9米深的电子围栏;为避免风机叶片伤及当地重点保护物种楔尾鹰和白腹海鹰,项目引入了17台鹰类监控系统,也是澳大利亚首次引入全球技术领先的鸟类保护系统。
记者在风电场现场和运维办公室看到,装有360度全景摄像头及中央分析单元的鹰类监控系统,可实现从地平面到1公里高的三维全覆盖,能在3秒内对1.3公里内的飞行物图像进行高速精确捕捉,并实时记录和分辨出数百种不同品种的鸟类。风机在鹰靠近时停止、远离时启动。“4年来从未发生过鹰类伤亡事件,监控系统拍摄的累计2200多万张各种鸟类图片为塔州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研究和保护鸟类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威廉姆斯说。
2023年底,世界风能会议举办方专门选定牧牛山项目作为示范风电场,邀请参会人员现场参观。参加会议的专家对中国电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发展清洁能源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牧牛山项目4年来先后获得澳大利亚清洁能源署颁发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创新奖”和“标杆风场”称号,并保持“环保零投诉”的优良记录,实现发电环保双赢。澳大利亚环境部官员斯图亚特·佩治表示:“牧牛山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环保责任,为澳风电行业作出表率。”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的北京能源国际澳大利亚公司(以下简称“京能”)建设的格伦光伏电场位于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蓝天白云之下,4.2万块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该光伏电场建立7年来,每年生产约2.2万兆瓦时的清洁能源,足以为新州几千户家庭供电。
格伦光伏电场现场经理安德鲁表示,该项目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大型风能和太阳能共置发电场,格伦光伏电场与现有的格伦风电场并肩而建,项目共置最大限度减少了所需的道路、电力传输线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切实降低项目建设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安德鲁介绍,为补偿格伦光伏电场建设时被砍伐的树木,京能开展了植树美化计划,在周边种植了大量适合当地生长的桉树。记者在电场现场看到,这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布局并非都是常见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有多处呈弯折锯齿状。安德鲁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开当地社区的原住民遗址。
京能深耕澳大利亚绿色能源市场多年,最近还收购当地5个光伏电场,预计每年将生产22.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为近40万户家庭供电,减少17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京能还在澳积极发展复合型业务模式,将持续在当地开展绿色能源多元业务。
来自中国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也热情参加澳大利亚能源转型进程,相关储能项目将为澳当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助力。2023年9月,宁德时代获得西澳大利亚州储能项目合同,将为该州提供950套集装箱式液冷储能系统,预计在2025年底前投入运营。该项目建成后的供电能力可达700吉瓦,储能将达2800吉瓦时。西澳州州长罗杰·库克表示,宁德时代的储能项目将在西澳州的脱碳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将带动当地就业,助力改善生态环境。
今年7月,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南澳大利亚州建设坦普勒斯电池项目。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开始投入商业运营,届时将成为该州第二大储能设施,也将是澳大利亚全国第二大独立电池储能系统。
此外,近年来中国品牌电动汽车也受到当地市场的积极认可。据澳大利亚联邦汽车工业商会统计,今年上半年澳大利亚销售的所有电动汽车中,超过80%产自中国。今年9月,澳大利亚市场销售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数量同比增长89.9%,其中比亚迪占据了澳插电混动汽车市场45%的份额。比亚迪澳大利亚独家合作伙伴“电动汽车直销”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史密瑟曼表示,今年以来,比亚迪汽车在澳销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今年10月,我们向澳市场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比亚迪SHARK 6,目前销量已超越3500辆。”史密瑟曼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事务部教授格雷姆·史密斯对记者表示:“澳大利亚正处于能源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时期,澳中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澳方欢迎更多中国绿色能源企业到澳投资发展。”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慢慢的变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规模。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AI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的提升,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